【超級平臺】
陳永偉/文
自從區塊鏈這種技術進入人們的視野之后,圍繞它的爭議就從來沒有停息過。對區塊鏈保持樂觀態度的人認為,由于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可追溯、不依賴于信任等諸多優良性狀,因此完全有可能像現在的互聯網那樣重塑整個社會。而對區塊鏈持悲觀態度的人則指出,雖然區塊鏈在理論上擁有很多良好的特征,但其本身也有很嚴重的技術缺陷,因而很難有實際的用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悲觀派”的觀點似乎更有道理:盡管在各種媒體上,區塊鏈技術被宣傳得天花亂墜,但在實際當中,真正有價值的應用卻很少。即使是像比特幣這樣的現象級產品,也遠沒有達到宣傳中的效果——事實上,由于比特幣的交易成本很高,它甚至幾乎不能作為貨幣來進行使用,而只能作為一種特殊資產來進行投資。
不過,隨著人們對區塊鏈技術認識的深入,天平似乎正在向“樂觀派”傾斜,不少基于區塊鏈的實際應用陸續被開發出來,開始向人們證明區塊鏈并非屠龍之術。
在新近的區塊鏈產品中,最值得人們關注的是一類被稱為DeFi的應用。所謂DeFi,是“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Finance)的簡稱。通俗來講,它就是一類依賴區塊鏈技術建立的金融產品,其目標是以去中心化的方式進行開發和運營,在透明和去信任化的區塊鏈網絡上提供所有類型的金融服務。
DeFi這個概念的最早出現大約可以追溯到2018年,但當時關注的人還比較少,并沒有什么社會影響。到了2019年,DeFi突然開始火了起來,整個市場上DeFi交易的鎖倉量總值一度突破了1.5億美元,因此2019年也就被稱為了“DeFi元年”。到了今年,DeFi繼續持續了火爆的態勢,數以千計的De-Fi產品被設計了出來。
為什么DeFi會在短短兩年內,從默默無聞走向火爆呢?相比于傳統的金融產品,它究竟有哪些獨特的優勢?它的發展,又會帶來哪些潛在的風險?
DeFi為何走紅
DeFi之所以會在近兩年爆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現有金融體系的缺點。
在現實中,我們熟悉的金融體系主要是由一種中心化的方式來構建的,它強烈地依賴于居于中心化節點的金融機構的支持。比如,你要給朋友匯一筆款,那么你需要把錢打到銀行,然后再由銀行把這筆錢轉到你朋友的賬戶;再如,如果你要借錢,那么你就需要向銀行提出申請,辦理相關手續,然后再由銀行把別人存在銀行里的錢取出來借給你。在所有這些金融活動中,總有一個金融機構夾在中間。
這種中心化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很多的弊端:
首先,它需要人們付出額外的成本。眾所周知,金融機構都是很有錢的。這些錢從哪里來?很大一部分就是來自于從交易中收取的傭金和其他費用。從金融機構的角度看,這些傭金是它們的收入,而對于用戶來說,就是實實在在的成本。
其次,它有可能影響交易的效率。當存在金融機構這個中介時,所有的金融交易行為都不是直接完成的,而是需要拐一道彎。舉例來說,過去,我們要給人匯一筆錢,很可能是這邊匯出了一天款,那邊還沒有收到,其原因就是中間要在銀行拐上一大個彎。當然,隨著金融機構的數字化,這種匯款和到款之間的時間差距已經大幅縮短,整個過程可能已經減少到了幾分鐘甚至幾秒——不過,對于專業的金融交易來說,這幾秒依然可能是極為致命的,因此仍有改進空間。
再次,對于用戶來說,中心化金融產品的選擇性是較小的。在現實中,我們對于金融服務的要求其實是非常多樣化的。例如,當我們去嘗試獲取一筆貸款時,可能希望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實現質押,然后以一些特殊的方式來進行還款。顯然,如果這筆貸款發生在具體的人與人之間,那么這些要求就可以以合同的形式被寫下來,然后被借貸雙方執行。但如果我們是向銀行貸款,就不太可能滿足這些個性化的需求。
最后,中心化金融系統的可及性是相對較弱的。在中心化的金融體系下,人們使用金融服務是要滿足一定條件的。例如,你要去辦理信用卡,就需要滿足一定的信用資質;你要去從事證券交易,也需要提供一定的財產證明。在這種設計下,很大一部分人就被排除在了金融體系之外,不能享受到相應的金融服務,而事實上,他們可能是最需要這些金融服務的。
那么,我們能不能不要這些金融中介呢?在傳統條件下,這是不現實的,因為沒有了這些金融機構來作為中介,信用問題就很難得到解決。
然而,當區塊鏈技術出現后,情況就發生了變化。由于區塊鏈的技術特征,它可以很好地在不依賴第三方的條件下保證交易雙方的交易安全,而信用問題也就隨之變得不那么重要了。在這種狀況下,DeFi這種去中心化的金融形式就成為了可能。
當DeFi出現之后,上面提到的所有中心化金融服務的劣勢都將成為DeFi可以超越中心化金融的點。
首先,由于DeFi可以實現點對點的金融交易,因此其交易成本就會大幅下降,而交易的效率則可以大幅提升。其次,由于DeFi的交易是更直接地發生在交易雙方的,所謂他們之間對于交易細節的設計可以更為詳細、更為多樣化,這就能讓人們的金融需求得到更為充分的滿足。再次,相對于傳統的中心化金融,DeFi的門檻也要低很多。在中心化金融體系中,對交易者設置門檻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篩選出優質的交易者,從而規避可能的金融風險。而區塊鏈技術則可以在降低這個門檻的同時,達到類似的效果。
正是由于有了以上的特點,DeFi產品才會異軍突起,成為重要的區塊鏈應用。當然,我們應當承認,在DeFi火爆的背后,是有一些炒作因素在推波助瀾的。事實上,在比特幣等加密火幣火爆之后,區塊鏈概念的炒作者一直在尋找新的炒作對象,而DeFi無疑就是一個很好的目標。不過,從總體上看,這些炒作應該都是次要因素。如果沒有DeFi自身的優良屬性這個“1”,那么后面跟加上再多的“0”也是沒用的。
DeFi的生態構成
從某種意義上講,DeFi現在的發展,其實就是在區塊鏈世界上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復刻一個現實的金融世界。換言之,在現實當中有什么樣的金融產品,在區塊鏈世界當中就可以復刻出什么產品。當然,在現實世界與區塊鏈之間進行穿梭是需要渠道的,而合成資產與預言機就可以扮演這樣的角色。所謂合成資產,就是現實資產在區塊鏈世界的映射。例如,在現實世界你持有一定量的美元,但這些美元你是不能直接使用的,因此你需要把它們換成對應的比特幣世界貨幣,例如USDT,這里的USDT就是我們所講的合成資產。而預言機呢,通俗來說,就是把現實世界的信息搬到區塊鏈世界的翻譯。比如,在現實世界,我們有股價的漲跌,但這些漲跌數據是不能被區塊鏈世界看懂的,因此我們就需要預言機來完成這種信息的轉換。
當有了合成資產、預言機之后,我們就可以在區塊鏈世界仿照現實世界,借助智能合約來構建整個金融生態了——畢竟,從本質上講,所有的金融產品都可以理解為一整套合約,而用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來復刻它們,恐怕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從現在看,僅在以太坊上,人們已經開發出了數以千計的DeFi應用。最近,區塊鏈風險投資機構OutlierVenture發布了一個報告,試圖對當前的DeFi應用進行歸類。根據這份報告,目前的DeFi應用可以分為三大類,九小類:
第一大類應用是發行。這里,發行是廣義上的,它指的是創造可供交易、轉移并符合用戶需求的金融資產。區塊鏈技術使得金融資產的創建和驗證成本大幅降低,這使得發行成為DeFi的一個重要應用。
在發行應用之下,包括三個應用:穩定通證、借貸,以及證券、保險和非同質化通證(non-fungibleTo-ken)的發行。(a)穩定通證。對于任何交易來講,穩定的貨幣都是一個重要的基礎。借助區塊鏈技術,人們可以便捷、安全地根據需求發行去中心化的穩定通證,并通過算法來調節貨幣的供給,從而保證幣值的穩定。目前,以太坊上的DAI幣、AMPL幣就是這種類型的應用。(b)借貸。區塊鏈的開放性、安全性和透明性等特征決定了DeFi能比傳統的中心化金融向更多的人提供借貸服務,同時區塊鏈的互操作性也為創造新的貸款產品和服務提供了可能性。
在借貸類DeFi應用中,最有名的就是現在的Compound。Compound是一個抵押貸款應用。任何有閑置的數字資產的用戶都可以將其閑置資產放到Compound的池中供別的用戶借貸。借貸者需要抵押其所擁有另外一種資產來借出他希望獲得的數字資產。Com-pound根據事先確定好的規則來自動監控所抵押的資產。當所抵押的資產的市值降到臨界點時,Compound智能合約就會自動向用戶發出補倉通知。如果用戶未能及時補倉,Compound就會自動執行合約將所抵押的資產賣出,以防止出借人的資產的損失。以上的這個流程完全是基于智能合約中確定的規則自動執行,不需要任何人為干預。(c)證券、保險和非同質化通證發行。從理論上講,區塊鏈技術可以很容易讓人們將證券資產數字化,從而實現證券、保險和非同質化通證(NFT)的發行,不過它們的發展依然受到一些重要因素的限制。證券和保險大家已經十分熟悉了,我們就不再贅述,對于NFT,我們則可以重點談一下。所謂非同質化通證,是和同質化通證相對的。我們熟悉的比特幣、以太幣等都是同質化通證,每一單位這類通證的價值都是相等的。而非同質化通證則不同,每一個通證所表示的價值都不同。這類通證非常適合用來表示資產。例如,在現實中,每一張畫、每一套房子的價值都是不同的,它們都可以以NFT的方式上鏈。雖然目前用于NFT的DeFi應用還較少,但其想象空間是十分巨大的。
第二大類應用是交易。具體來說,它分為去中心化交易、衍生品、互換交易和預測市場交易,以及流動性提供這三大類子應用。(a)去中心化交易。由于具有即時托管和無提款限制等重要特征,去中心化的交易正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目前,已經出現了很多去中心化的交易所,幫助人們實現去中心化交易。例如,幣安(Binance)、IDEX、DDEX等都是著名的去中心化交易所。(b)衍生品、互換交易和預測市場交易?,F階段,這類DeFi應用還處于發展的早期。(c)流動性提供。在實踐中,某個交易所很可能會出現沒有處理大額訂單所需的必要流動性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已經出了一些專門為交易所提供流動性的DeFi應用。例如,Uniswap是一個自動做市的應用。任何用戶都可以在以太坊上采用Uniswap在任意兩種數字資產之間建立交易對并提供最初的流動性。其它任何用戶都可以針對這個交易對資產池進行交易。每次交易所需支付的傭金又返回到這個流動性池中。交易量越多,這個流動性池所產生的收益會也就越多。在這個初始流動性池建立之后,其它的用戶也可以繼續向這個流動性池提供更多的資產流動性。如果一些提供者收回其提供的資產,那么他就能夠依據其所提供的流動性在總流量中所占的比例獲得這個流動性池所賺取的相應的傭金收入。
第三大類應用是所有權管理。進一步地,它又可以分為錢包、資產管理,以及支付網絡這三個自應用。(a)錢包。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用戶持有區塊鏈上的資產,對于這些資產進行有效存儲和轉移的需求日漸突出。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少有錢包功能的DeFi應用就被開發了出來。例如,MetaMask是一個開源的以太坊錢包,能幫助用戶方便地管理自己的以太坊數字資產;Coinbase則提供了一款比特幣在線錢包,允許用戶支持發送和接收比特幣。(b)資產管理。當人們擁有了鏈上資產后,對這些資產進行管理,從而實現增值的需求就凸顯出來。目前,已經出現了不少幫助用戶管理這些數字化資產的應用,例如ICONOMI、Melon-port、Iconomi、CoinDash、Etherplan等 ,都是比較典型的代表。(c)支付網絡?,F在,也有一些DeFi應用專門致力于改善鏈上支付速度和效率,以及跨鏈之間的支付實現。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OutlierVen-ture的報告十分詳細,但其實以上九個門類遠遠不足以涵蓋目前DeFi所能實現的功能。在現實中,很多DeFi合約所能實現的交易要遠比上述的這些功能更為復雜,那么它們是怎么實現的呢?其奧秘就是“樂高式的組合”。
DeFi:“貨幣樂高”
在學金融的人里面,流傳著一個著名的笑話:有一個學生不太愛學習,在選課時總挑那些所謂的“水課”,而回避那些“硬課”。一次,他在課表上看到了一門課,叫做《選擇、未來及其余衍生出的瑣事》(Options,FuturesandOtherDerivatives),心想這一定是一門談理想、灌雞湯的“水課”,立即選了課。但開課之后,他才發現,這門課非但不“水”,而且非常“硬核”。每節課上,教授都是一黑板一黑板地推公式,根本就沒有什么雞湯。找人一打聽,才知道自己完全誤解了課程的標題——原來,這門課其實是《期權、期貨和其他衍生品》,是金融系著名的高難度課程。
我不知道其他人學習《期權、期貨和其他衍生品》這門課的感受是怎樣的,但對于我個人來講,這門課最令人著迷的地方就是它告訴人們,用債券、股票、期權、期貨這些很簡單的金融工具就可以組合出各種千奇百怪的金融產品,并用它們來達到對沖風險,甚至無風險套利的目標。例如,我們僅僅利用一個債券和一個期權,就可以組合出一個可轉債券;而如果再多給我幾個期權,我就能組合出一款高息保本債券。所有的這些,就像玩樂高積木一樣。事實上,現實中的金融產品設計就是采用這種方式進行的。
有了區塊鏈之后,人們很自然地將這種通過組合來實現復雜金融功能的思路搬到了DeFi應用上。具體來說,在整個DeFi生態中,有一些金融功能是基本的。例如OutlierVenture報告中指出的那幾大類應用,其實實現的大多是基本的金融功能。在計算機術語中,那些用來完成某個特別功能的程序塊有一個特殊的名字,叫做“原語”(primi-tives),沿用這個傳統,這些基本的金融程序就被人們稱為了“金融原語”(fi-nancialprimitives)。
如前所述,這些“金融原語”本質上都是一些用程序寫成的智能合約,而這些合約又都是開源的,人們可以很容易地對其進行組合和刪改。這樣,在區塊鏈的世界中,人們就可以和現實世界中一樣,利用這些“金融原語”來組合出豐富多彩的金融應用。所不同的是,在現實世界中,對金融產品進行組合會受到比較多的限制。例如,你會受到買賣單位的限制——對于個人來講,你不可能用半股股票來構造金融產品。所以,在現實世界,創造新金融產品通常只是大型機構的特權。但在DeFi世界里,借助于智能合約,個人創建金融產品的門檻被大幅降低了。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獨特的需求,更為自由地設計自己的金融產品,并十分方便地用它們來進行交易。正是由于DeFi應用可以如此自由地通過組合實現,因此一些人也親切地把DeFi稱為“貨幣樂高”(MoneyLego)。
DeFi的風險
通過前面的介紹,我們很容易看到,借助區塊鏈技術,DeFi可以很好地克服傳統中心化金融體系的不少缺陷,從而大幅提升金融系統的運作效率、更好滿足人們對金融的多樣化金融需求。不過,所謂凡事有利必有弊,在看到DeFi優點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它可能帶來的風險:
其一是可用性風險。如前所述,DeFi具有很強的自由性,人們可以像樂高一樣通過對金融原語進行組合來實現非常復雜的產品。這一方面當然可以滿足更廣大用戶的獨特金融需求,但從另一方面看,它也可能增加人們識別產品的難度,從而減少產品的使用。更為麻煩的是,過于復雜的產品設計可能讓人們難以看透產品背后蘊含的風險,很可能讓欺詐等問題意外增加。
其二是集中化風險。雖然從理論上講,DeFi具有去中心化的特色,但事實上,購成DeFi系統的某些基礎性功能卻是由一些公司開發的,因此在事實上,它依然難以回避集中化風險。舉例來說,在以太坊上,DeFi貸款協議Compound在設計上就允許中央管理員對其進行升級。顯然,在這種設計下,很難實現真正的去中心化。
其三是流動性風險。對于金融來講,流動性是至關重要的。然而,如果DeFi建立在某條區塊鏈上,那么當系統交易量急速擴大,而區塊鏈系統的擴展性趕不上交易量的增速時,就可能出現擁堵,從而對流動性造成巨大影響。
其四是黑客攻擊風險。DeFi系統的運行需要由智能合約進行保證,但是對智能合約的代碼進行審核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只要智能合約中存在著任何漏洞,它就可能稱為黑客攻擊的對象。而區塊鏈的特征決定了,如果欺詐和虛假交易達成,它們將幾乎是不可逆的,這就讓黑客攻擊所可能造成的危害比傳統環境下更大。
這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傳統的條件下,黑客們攻擊金融系統時所憑借的主要是他們在計算機技術上的優勢,而在現有的DeFi生態下,由于各鏈、各應用之間的互通性還并不是那么好,因此跨鏈、跨應用之間的套利機會可能是很大的。這時,即使一個計算機本領不那么強的人,只要他有足夠的金融知識和足夠的市場嗅覺,就也可以成為黑客,對DeFi系統進行攻擊。
事實上,這種風險已經不是一種憑空的設想,而是一個十分現實的威脅。例如,在今年的2月14日情人節,以太坊上就發生了一次被稱為“bzx攻擊”的事件。在這個事件中,黑客并沒有像人們習慣的那樣,花費大力氣去破解各種程序,從系統里面去給自己賺錢。而是 在 Flashloan、Compound、DyDx等DeFi應用之間來回閃轉騰挪,借款、還款,利用不同應用之間的利息差異,就成功套現35萬美金。不僅省時省力,而且還合理合法。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DeFi雖好,卻也并非十全十美。在積極發展和探索DeFi應用的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其潛藏的風險,然后有針對性地設計制度來揚長避短。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夠讓DeFi更好地為我們服務。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