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王義偉/文 當張忠謀和他的臺積電在臺灣島內風生水起之際,張汝京也在美國德州儀器大放異彩。
現在回過頭看,張忠謀和張汝京應該是德州儀器發展史上最出色的兩個中國人。不同的是,張忠謀的優秀體現在管理和謀略上,張汝京的優秀更多體現在動手能力,他是德州儀器首屈一指的“建廠狂魔”。
隨著全球半導體產業爆炸性的增長,德州儀器也開始了大規模擴張之路,沉潛一段時日的張汝京被德州儀器高層發現,被委以建設芯片工廠的重任。
張汝京先是在德州儀器的大本營美國德州建了4座芯片工廠,然后赴意大利,之后再去日本、新加坡、臺灣等地,一口氣建了10座廠。每一座工廠都是以極快的速度建成,并迅速形成生產能力。
得益于張汝京的杰出貢獻,當時的全球半導體產業形成了技術在美國、生產在東南亞的局面。
1996年,張汝京收到了來自大陸的召喚。
這一年,大陸電子部(工信部前身)組團赴美參訪,其中一站是德州儀器,張汝京受公司委派出面接待。到了年底,電子部要舉辦一場論壇,邀請德州儀器派員參加,由于之前曾經接待的這層關系,德州儀器指派張汝京到北京與會。
在北京,大陸電子科技界的元老王陽元院士對張汝京說:“你回來幫忙吧。”
對于張汝京而言,來自北京的召喚,是一次巨大的心靈撞擊。
兩年后,他回到出生地大陸,從此加入到了篳路藍縷的大陸半導體產業建設隊伍,也陷入了與張忠謀的恩怨糾纏之中。
場景回到臺灣,張忠謀創立臺積電,加上之前就已擔任聯電的董事長,所以臺灣電子產業的大半個江山都在張忠謀的手中。
當然,張忠謀的真正心思,只能是臺積電。1988年臺積電拿下英特爾的大額訂單后,不但生產任務加重,而且英特爾對產品質量的高要求,以及由此帶來的臺積電的技術升級、精細化管理等等,都讓張忠謀忙得不可開交,根本無暇過問聯電的事務。
聯電一直掌握在曹興誠手中。
此時的曹興誠,雖然對張忠謀“剽竊”自己的代工創意耿耿于懷,但他反而不著急了。臺積電專業搞代工,聯電不這么做。聯電做的是大包大攬的一條龍服務,半導體代工、IC設計、SRAM(靜態隨機存取存儲器)三大業務各占三成多的比例。尤其是在IC設計上,聯電四處開花,從VCD芯片到汽車芯片什么都做,也都做得不錯。
聯電的企業版圖基本穩固之后,曹興誠正式向張忠謀發起挑戰。1991年,曹興誠以張忠謀沒有給聯電同等待遇為由,聯合其他董事罷免了張忠謀聯電董事長的職位,自己取而代之。
此事在臺灣島內引起軒然大波。但是,一方面當時張忠謀赴臺工作時間不長,地位還不是非常穩固,另一方面,由李國鼎構建的臺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策略就是鼓勵競爭,所以,張忠謀被罷免了也就罷免了。
對于張忠謀而言,此事雖然面子上不好看,但也沒啥大不了的,從此他就可以專心臺積電的業務,反倒落得個一身輕松。
對于曹興誠而言,從此之后,他不再受張忠謀的領導,兩個人可以平起平坐了。
在外人看來,不但張忠謀和曹興誠兩個人,臺積電和聯電這兩家公司,也平起平坐了。
1995年,曹興誠改弦更張,和張忠謀一樣,將IC設計分割出去,做起了專業代工。
而且,曹興誠技高一籌。他向芯片設計公司募集股份,聯合建設工廠。這樣的安排,不但解決了工廠的建設資金問題,而且綁定了訂單。
一年的時間內,曹興誠聯合12家美國IC設計公司,一口氣創立了4家半導體代工廠。
曹興誠還走出臺灣,前往日本并購、在新加坡設廠,在海外客戶持續增加的同時,聯電的產能也迅速與臺積電并駕齊驅。
面對曹興誠的四面出擊,張忠謀有樣學樣,也采取走出去戰略,前往海外設廠。
那一段時間,是臺灣半導體產業最熱鬧的歲月,臺積電和聯電,張忠謀和曹興誠,針鋒相對、你追我趕,連越南都成了兩家企業的必爭之地。1997年6月,臺積電宣布赴越南投資4000億新臺幣,聯電隨即做出了赴越南投資5000億新臺幣的決策。
這一場臺灣半導體產業的“雙雄”對決,最終以臺積電領先而決出勝負。
臺積電的勝出,有兩方面因素:深度的國際合作、堅韌的專業精神。
這個過程中,讓現在的中國人愛恨交加的荷蘭光刻機制造商阿斯麥爾(ASML)走到了歷史的前臺。(未完待續)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