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胡艷明 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一年至 2021年底,目前離過渡期結束還有14個月左右的時間。資管機構在化解存量資產方面遇到哪些困難,又將如何應對資管新規轉型的要求?
“根據市場機構反饋,銀行理財是整改難度最大的,難以消化的存量資產主要包括四類:非上市股權類資產或者產業基金、信用債、不良資產和商業銀行資本補充工具。”近日,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CWM50)由學術總顧問、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吳曉靈牽頭,多家銀行系理財子公司及券商、基金等金融機構共同參與,組織撰寫了《存量消化與循環再建并重——新規延期背景下推動存量化解的對策建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認為,自2018年4月27日資管新規發布以來,銀行理財積極探索新產品發行,非標投資逐步壓降,期限錯配、多層嵌套等情況也已明顯改善。然而,越到后期面臨的存量整改壓力越大。目前離過渡期結束還有14個月左右的時間,消化難度較高的存量老資產需提出解決方案,金融管理部門要求每個季度要有整改進展,資管新規轉型開始步入深水區。
銀行理財是目前整改難度最大的資管業態
據市場機構反饋,目前資管產品中,證券和保險資管產品存量化解難度不大,銀行理財整改難度相對更大。
資管新規發布以后,證券公司資管規模已經從2018年3月的16.5萬億元下降到2020年6月的10.3萬億元;公募基金基本不受資管新規影響,資管規模從2018年4月的12.9萬億增長到2020年8月的17.8萬億;截至今年5月,保險資管待整改的產品規模僅剩2400億,其中通道類產品1400億,多層嵌套產品約670億,期限錯配產品是300億;銀行理財轉型難度最大。因此報告主要針對銀行理財存量資產化解提出對策建議。
報告認為,過渡期是存量資產化解的過渡期,因此存量資產的消化是當前的首要任務??偨Y起來,消化難度較大的存量資產主要包括四類。
一是非上市股權類資產或者產業基金,這類資產涉及國家基建項目較多,往往期限非常長,一方面難以匹配到期限足夠長的理財資金,發行新產品受阻;另一方面股權類資產回表面臨突破《商業銀行法》,即使處置存量資產過程中銀行被動持有的股權類資產,資本占用也較高,信用風險權重為400%或1250%,是普通對公債權的4或12.5倍,回表困難。
二是信用債,資管新規之后,根據最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如果無法匹配長期限的理財資金,那么信用債需要以公允價值計量并且每日盯市,不僅在系統、技術上要求更高,而且產品凈值波動會加大,客戶接受程度存疑。
三是不良資產,表外理財的不良資產沒有核銷政策,不僅會計上如何處置是一個難題,而且虧損如何彌補需要明確。
四是商業銀行資本補充工具,這類資產一方面期限較長,回表需要從母行資本里扣除相應金額,相當于占用資本極高;另一方面這類資產并非市場化方式購入,給二次轉讓增添了不少難度。
四大典型存量資產的化解新思路
報告指出,化解存量資產與再造新循環需并重,避免帶來“處置風險的風險”。過渡期是存量資產化解的過渡期,因此存量資產的消化是當前的首要任務。
存量資產消化意味著原有資金在金融體系內或者金融與實體之間的循環路徑瓦解,而資金方的投資需求和資產方的融資需求并不會消失,因此資金的新循環路徑再造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否則可能影響經濟和金融穩定。
報告認為,存量資產的消化只是轉型的上半程,新循環的重構是轉型的下半程,只有資金在金融體系內、金融與實體之間的新循環再次建立,資管新規才能平穩過渡,才可避免帶來“處置風險的風險”這個新問題。
結合市場機構反饋,報告提煉了四大典型存量資產的化解與新路徑重建思路。第一類難以消化的老資產為投資期限長達10年以上的非上市股權類資產。報告建議,此類資產轉讓路徑一共有三個:一是引進外部機構協助消化,二是回表,三是轉讓給銀行債轉股子公司金融資產投資公司。
第二類難以消化的資產為信用債,許多債券期限長達三年、五年、七年甚至十年以上。報告建議,此類資產的處置路徑有兩種:一是轉讓外部機構;二是回表或者發行新產品相結合。
第三類難以消化的存量資產為不良資產。對此,報告建議,處置路徑有兩個:一是打包轉讓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但是老資產轉讓面臨虧損,可能會拉低原有理財產品收益率;二是轉讓給母行即回表,需要母行加大撥備計提來覆蓋,同樣原有理財產品收益率可能會降低。
第四類難以壓降的資產是商業銀行資本補充工具。這類資產的消化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報告建議,可大力引入保險資管、社?;?、基金公司等機構,以市場化價格轉讓相關資產,當中虧損差價由商業銀行彌補,未來需將這類機構發展為商業銀行資本補充工具的重要投資者,原本的銀行互持模式導致風險仍然留在銀行體系內,并非有效模式,借助資管新規的契機,或許可以改變過去這種非健康狀態。
后半程存量化解或存三大風險
報告認為,在改革進入深水區之際,過渡期后半程可能會出現三大風險:其一,部分機構真實不良水平有所上升,部分機構的不良顯性化可能會伴隨資管新規轉型的整個后半程。
其二,目前中國國內債券市場規模大約110萬億,信用債大約37-38萬億,銀行理財投資信用債規模7-8萬億。如果信用債兩條新路徑的重構沒有及時銜接上,存量理財產品投資的減少可能會引起信用債市場的波動。
其三,打破剛兌和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是轉型過程中一定要經歷的,理財規模出現階段性下降是不可避免的,在此過程中理財產品的流動性風險值得警惕。
對此,報告建議,金融管理部門予以重點關注,做好事前安排。在存量資產化解的同時,金融管理部門需關注金融體系內、金融與實體之間資金新循環路徑的重構,避免三大風險的出現。
在不良風險方面,督促商業銀行做好壓力測試,金融管理部門事先摸底排查,并做好對應預案;在信用債風險方面,加大鼓勵社保資金、保險資金、基金公司和證券公司等機構投資,承接原有銀行理財的投資主體地位;在理財產品流動性方面,加強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流動性管理監督,在極端情況下做好應對預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